bioarch
故事作品我們
繁中/EN

BI(Biological Intelligence)初步論述第四篇(完)-實體建構。

2019-02-15
BI(Biological Intelligence)初步論述第四篇(完)-實體建構。

Interface 界面建構

簡而言之,界面是界定裡外的互動關係。生物體需要皮膚,細胞需要細包膜來分隔內外,以維持適當的溫度、鹽度和酸鹼值,並集中體內的化學物質,讓反應迅速發生,以維持生命運作。除了分隔,界面也需要有流通的功能,包括流通物質、能量和遺傳訊息,以更新生命元件。建築的界面包括基地和周邊環境的界面,以及建築物內部空間和外部環境的界面;同様的,這兩種界面都要能分隔內外,以維持建築物的功能、安全和隱私,但同時又必須保持和外部環境的流通互動,以取得必要的陽光、空氣、人流,維持內外部的活力。

1. The climate interface 氣候之界面

建築主要以量體、景觀配置和外殼作為調節室內外環境的界面。量體及景觀配置是建築基地和外部氣候的界面,可以創造有利人體健康和生態發展的微氣候,包括阻隔冬天的冷風、引進夏天的涼風、避開西向的輻射熱、充分利用自然光、阻絕噪音。外殼則是建築內部空間和外部氣候的界面,為根據室外環境和室內空間需求變動而設計的調節機制,包括調節採光量、熱輻射量、通風量、噪音量及室內外的溫差。外殼因為是建築物最主要的表情,過去常被以「立面」來理解,是建築美學的核心議題之一,而它的功能性經常被忽略;但如同自然界的美學通常具有功能性,如求偶、獵食、防禦、散熱、保暖等,建築外殼的美學應該也來自於回應挑戰、滿足機能的創意。

  • 作品案例 #大隱海頓、 #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 #墾丁公教會館及多功能設施、 #精銳藝術館AAM、 #國立清華大學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 #李長榮研發大樓第二期、 #沙崙綠能科學城核心區C區

2. The social interface 公私領域之界面

如同椅子是房間的一個成員,房間是建築物的一個成員,建築物也是城市的一個成員,成員和整體之間存在一種既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關係。一個建築物不管是公用或是私有,都存在和周遭環境的界面。雖然許多都市對於建築基地都規範了退縮人行空間或街角廣場,但這只是用行政手段擴大公共領域,並不足以明顯提升都市空間的多樣性和活力。公共和私有領域密切的交織,才能使得都市空間活力十足、耐人尋味。

公私界面的設計關鍵在於建築物的邊緣,尤其是入口處,好的界面處理會使人移動的速度放慢。當空間從室外過渡到室內,它會提供遮風避雨的半戶外空間,尺度也會產生明顯的轉折,人在此意識到個體和整體密切的互動關係。所以公私領域的界面設計,主要目標不是在分隔和防禦,而是在創造連結。連結並不侷限在建築的邊緣,甚至可以深入到建築的內部,連結到公共空間,或是到達更高的樓層。這個連結可以創造生態熱點、都市農園、文化活動、體育活動,豐富都市機能和環境體驗。

  • 作品案例(待整理)。

3. The information interface 訊息傳遞之界面

隨著都市功能的擴展,現代都市也發展出更多的建築類型;不同建築類型的功能逐漸成熟,建築語言也傾向制式化。如同每個團體都需要積極參與的角色才能充滿活力,都市中也需要積極參與、創造互動的建築物,以增益都市體驗、形塑都市風格。在大的都市尺度方面,建築物和都市的互動是透過外顯本身的內在特質,例如建築物內部的公共空間、動線成為立面的重要元素,創造內外視線的互動;或是在量體和外殼的安排上,訴說當地的文化、歷史、生態,甚至純粹用建築語言表示業主身份。在外顯內在訊息的同時,建築物的尺度也產生了變化,由單一大尺度變為大、中、小尺度的組合,讓建築物變得可親,豐富了都市表情。

  • 作品案例 #台鐵苗栗車站、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暨遊客中心、 #墾丁公教會館及多功能設施、 #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園區、 #工研院光復院區研發大樓二期、#川奇光電科技行政大樓、#桃園區殯葬綜合大樓暨立體停車場競圖、#國家檔案館。
Mail : arch@bioarch.com.tw
Tel : (02) 2592 3535
Copyright © 2020 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