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arch
故事作品我們
繁中/EN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7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年度

2014 -2018

座落

台南

業主

薛伯輝基金會

基地面積

1,203 ㎡

總樓地板面積

2,401 ㎡

狀態

完工

類型

教育/醫療/室內

合作

龔書章


建 築 師/龔書章、張清華

融合教育與社區的啟蒙—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

 現年已近九十歲,為臺灣早療教育服務奉獻超過半個世紀的美籍神父甘惠忠(Brendan O'Connell),是臺灣早期推動身心障礙兒童與早療教育的重要推手。他於60年代來到臺灣,發現大家因為對於醫療知識的不足,許多父母因擔心異樣的眼光,讓家中的遲緩兒及特殊青年減少與外界的接觸,沒有治療、沒有復健、更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此他回美進修特教,回台後接任瑞復益智中心主任,任內瑞復登記成為臺灣最早的心智障礙兒日間托育機構,隨後創立了「伯利恆文教基金會」等。他所推動的早療教育中,堅定地摒除傳統的機構式隔離教育法,而以日間托育的方式,提供0-6歲的孩童學齡前教育以及復健等課程,同時透過融合教育的機制,讓遲緩兒與一般孩童一起上課,讓每一個孩童都能擁有看見世界、擁抱世界的機會。

為何做? 與教育與社區共融

今天甘惠忠神父最大的心願就是在臺南鄉村的學甲區建立「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以教育為核心,連結起環境、醫療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改善目前簡陋的學習空間,提供孩童一處更舒適的學習環境。而身為建築師的我們,更需要以空間設計的專業來串連起這每一個面向,融合與統整我們所有的資源和環境,來面對我們這時代的種種重要議題。

為了能完成這麽難得而重要的「融合教育」信念,龔書章和「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張清華與郭英釗建築師,很榮幸地接受了「薛伯輝基金會」創辦人陳惠如女士和薛昌煥董事長的邀請,除了一路上和執行長鍾蔡瑛珠、以及董事洪蘭、李家同、范宇文等教育界前輩接力賽跑,共同合作努力為這個「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包含教育中心、教堂、圖書館等空間)募款。並設計完成一個有關綠色永續、並融合教育、醫療、精神信仰的建築。

我們試圖以設計為核心,結合各方的力量與知識,滲透於我們的教育中,並逐漸的在社會中產生影響力,進而改變制度,這一直是我們心中「融合教育」的重要核心價值。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多麼難得而且重要的任務!

在哪裡?偏鄉小鎮上的一角

學甲位於台南與嘉義間,離海15分車程的一個偏鄉小鎮,在此甘惠忠神父奉獻半世紀的人生推動融合教育。基地狹長一邊面對小鎮街道、一邊連接原幼兒園後方,如同台南一般的長街屋—一側面對資源貧乏的社區,讓地面層可以開放成多元教育的活動講堂;另一側則以開放的大階梯面對原本封閉的內庭,延伸開放空間到二樓平台,讓幼兒得以有不一樣的生活與遊戲空間,並在二樓與社區居民共享開放而多元的圖書館。

如何做?一路做—開放與融合

誘導—園區始於一棵保留以串聯園區記憶的鳳凰木,圍繞大樹則是遊戲大階梯,讓幼兒一路爬、一路從室外大樹、半室外大露台;一路玩到室內、再玩入多向度的圖書故事空間。就在開放多元遊戲之間,不知不覺來到自然採光通風的生活廊道與融合教學的教室。

開放—大樹下,則是自由自在的餐廳;而開放的廚房,一面和學員餐廳的活動共融,另一面則服務面對社區之所謂不務正業的停車場(有遮蓋的多功能活動廣場),讓社區可以有機自在地在此開放空間辦各種各樣活動,並迎接在此下車的幼兒及家長們。

融合:在二、三樓,我們加寬了自然通風且機能完整的生活廊道,讓兩旁的各種職能治療室、物理治療室、語言治療室、多感官教室各得其所而且自在多元—可上課、可午睡、可個別治療、可團體療癒等。我們更讓社區民眾可以自由開放地連接到幼兒使用的多元互動圖書館,讓「融合教育」的精神在此自然發生。

靜思:我們讓天主教堂在建築的頂樓,在走進教堂之前,則有了一個安靜而且可以與天空對話的屋頂中庭;而走進教堂,隨著上揚的屋頂和輕懸的吊燈,在一位特殊青年-陳樹緯的畫作-大海與聖母像上感受到光、感受到溫暖。我們希望甘神父能帶著這群學童和社區居民一起站在這個屋頂上的教堂中庭,面對前方那一道神聖的光時,感受到背後這群珍惜這塊土地的人,正在為未來的台灣留著無限的愛和希望努力著。

是什麼?也是綠建築

南北通風廊道,給風走也給人走,虛虛實實給光走

建築給遊走,建築給教育

型隨功能,型隨氣候,型隨地域

空中的前埕,與天空對接的天主堂

靜思的十字架,靜思的空間,靜思的人

福音繞樑,何異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

風:南北向立面大開口開口引風入中央生活廊道,東西開窗引光並為風對流。

光:分段退縮設高窗,間接光源至平均室內自然照明。

熱:最大受熱之屋頂,雙曲雙層板夾流動空氣層,將低能源,開向北邊的埕迎南方夏天的風。


後記

這個不大的建築,薛伯輝基金會堅持愛與希望的信念,經歷了不簡單的接力合作!蓋完了,神父也老了,但過程中,所有因爲誠意而匯集的智慧,卻將永遠累積在這建築上,將如同神父服務偏鄉精神一樣,繼續在社區服務人群,感謝所有參與的人!


照片©薛伯輝基金會皆為 Studio Millspace 拍攝

Mail : arch@bioarch.com.tw
Tel : (02) 2592 3535
Copyright © 2020 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 All rights reserved.